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75章 一路向北 (第6/7页)
船看到这支庞大舰队的出现纷纷避往海岸线,这些沿海区域的民众虽然或多或少听说过南边海汉人的名声,但真正认得海汉红蓝双色旗的人却不多,有人甚至以为这又是哪股倭寇聚众来袭,急急忙忙地逃向海岸,打算尽快带着家人去附近县城里避祸。 海汉舰队顾不上理会这些民众的感受,继续全速向北行进,在第三天中午抵达了淮安府与扬州府交界处的盐城。盐城东临黄海,地势平坦,河渠纵横,物产丰饶。因为这地方日照时间长,又有大面积的沿海平原滩涂,因此自古以来便是官府盐场所在地。 从公元前119年开始,这里便设立盐渎县,渎即“运盐之河”的意思,到东晋年间便更名为盐城县,寓意“环城皆盐场”。《史记》中也有“东海有海燕之饶”的记载。到了唐代的时候,盐城地区号称“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每年出盐百余万石。甚至连这里的地名,也多以产盐区生产组织相关的“团”、“灶”、“总”、“仓”等编制单位作为命名方式。 这地方的产盐量如此之大,以至于海汉在舟山群岛所建设小型盐场在生产成本上都没有太多优势。前两年山东大乱,大量难民南下逃入江苏,也有很多人为了生计入了盐户,这些廉价劳动力又进一步拉低了江苏海盐的生产成本。要想凭借低价优势把海汉食盐打入这一地区,起码要等到石浦所附近的三门湾盐场建成投产之后了。 盐城往北不到一百海里的地方,便是海汉之前通过其他海商招揽山东难民的主要场所海州了,也就是后世连云港所在地。不过鉴于这次北上的舰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