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04节 (第4/5页)
葛孔明商议破曹之计,书中二者便在手上写下了心中所想。” “今天你我不如效仿古人,同样在手上写下推导出来的粒子数目,你看如何?” 杨振宁深深看了他一眼,默然点了点头。 诸葛亮和周瑜在《三国演义》中的对笔确实称得上经典,同时也为最终的破曹定下了关键的基调——尽管说原本历史里提出火攻的是黄盖…… 此时的华夏一穷二白,与海对面这个庞然大物相比,亦如孙刘联军比于曹cao。 而赤壁之战最终的战果人尽皆知,孙刘以弱胜强大败曹军,硬生生站稳了脚跟。 李政道举这个例子的寓意,倒也称得上有心。 同时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关系,也很符合目前他与李政道的情况。 早先提及过。 他和李政道都不是那种豁达宽广的人。 所谓的“相逢一笑泯恩仇”完全不可能出现在他们身上,也不存在所谓【杨李二人的矛盾没那么大,只是后来被架起来的说法】——但凡了解二人获得诺奖决裂后情况的人都不会有这种幻想。 在徐云穿越来的后世。 杨李二人都已经到了人生终末,但是在这种看淡了人生过往、本该填补人生遗憾的年龄,他们依旧老死不相往来,甚至连对方的名字都不愿提及。 如果不是这次元强子模型给李政道的世界观带来了冲击,让他意识到了那些被自己长期忽略的家国情怀,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和杨振宁一起回国。 但另一方面。 二者尽管矛盾重重,但彼此间却又算得上知己。 至少在华人物理界的领域之内,他们是唯二辉映的最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