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_第108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81节 (第2/5页)

二战时期海对面发明出来的vt引信?”

    徐云点了点头:

    “没错。”

    上头提及过。

    一枚细长的炮弹,想要打中几百到几千米高空中高速飞行的飞机确实非常的困难。

    二战时期当过空军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1940年不列颠空战时曾经有过统计。

    战场上想要要击中一架飞机,需要发射2500枚左右的炮弹,也就是命中率是万分之四。

    这样的概率让飞行员们对地面火炮基本上并不害怕,而地面上的火炮对于飞机也仅仅是驱赶作用。

    但在二战中后期,一种特殊的武器出现了。

    它就是无线电近炸引信。

    这玩意儿的核心原理,其实也是多普勒效应:

    也就是给炮弹的弹头安装上一个雷达,当炮弹和飞机的距离减小时,雷达接收到的频率就会越来越高。

    当频率高到一定的程度,就说明进入了引爆范围。

    这样炮弹就可以自动引爆,造成伤害。

    这种无线电近炸引信炮弹成了二战最卖座的武器产品,海对面靠着它赚了足足10亿美刀,曼哈顿计划有一半的经费便源自于此。

    所以说做军火是真tmd赚钱……

    总而言之。

    这种武器对于目前主持核研究的钱秉穹而言并不算陌生,至少比叶笃正这种搞气象的要熟悉的多:

    “韩立同志,莫非你的意思……是在炮弹前面加上一个无线电近炸引信模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