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_第130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06节 (第3/5页)

志计算得出,参数是4.554厘米,细化则分成了自由中子发生层以及真正的中子反射层。”

    说罢。

    朱光亚将竹竿轻轻往下一划,锁定了某个图示:

    “于敏同志设计出来的这套结构中子吸收截面很小,大概在1400巴左右,整体是一个长方体的棒子。”

    “它在每一侧面上会形成一个冷却剂液流槽,可以填充一些中子反射块,材料用的则是铍……”

    在徐云穿越来的后世。

    提及原子弹涉及到的元素,很多人脑海中下意识的便会想到铀235。

    但实际上。

    在原子弹的设计结构里,铍其实才是用途最广的一种元素。

    生活中的铍及其化合物都是有剧毒的,每一立方米的空气中只要有一毫克铍的粉尘,就会使人染上急性肺炎。

    然而在原子弹内部,它的出场频率和驴兄都差不多了。

    比如点火中子源需要它,内胆需要它,空芯螺线管连接的铍管需要它,中子反射层还需要它。

    至于用铍作为反射层材料的原因嘛……

    自然是因为铍的特性了。

    铍玩意儿的自然频率和刚度都很高,可以避免共振情况的出现。

    同时它对中子的散射截面大,吸收截面小——也就是可以最大效率的反射中子回到原子弹内部。

    更关键的是一个高能中子打中铍核后,会产生一个以上的中子,这也被称为铍的中子增殖效应。

    这些产生出的中子又可进入原子弹内部参与反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