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53节 (第4/5页)
“经向风18.5m/s……” “散射辐射220w/m^2……” 很早以前提及过。 不同于后世计算天气时的wrf、wrf/chem、wrf-cmaq等一众模型。 此时的气象学依旧处于一个非常原始的阶段。 因此即便有茫茫多的数据,也仍然只能通过解大气方程的方法进行预测。 也就是此前说过的将地球表面格点化,然后将各气象要素的值进行插值运算,得到未来某一个时刻的值。 因此实际的模型推导还需要叶笃正他们那边进行,中科院的这台104机主要是把各种数据拟合成更精确的参数而已。 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 加工成半成品? 当然了。 这个年代虽然科技比较落后,但终究脱离了近代史早期。 加之计算机所也好歹是兔子们最前端的一处技术中枢,因此此时104机倒也没原始到特别凄惨的地步。 目前104机虽然还是脱离不了解方程的局限,但它使用的算法……或者说思路其实还挺特别的: 时间分辨率为1小时,覆盖了6层垂直高度,decoder只有两级。 更关键的是…… 它的数学本底机理,出自华罗庚老爷子带领的数学研究所。 没错。 华罗庚。 因此虽然依旧是暴力破解计算。 但在数据充分的情况下,104机模拟的还算很顺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