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_第74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45节 (第4/5页)

但这些粒子都属于复合粒子的范畴。

    它们实际上的本质,都依旧离不开现有的粒子模型框架。

    也就是当初提过的四大类、61种微粒。

    最近一次被发现的基础粒子,要追溯到2012年。

    当时欧洲核子中心发现了传说中的上帝粒子,也就是传递质量的希格斯粒子。

    接着在2013年,希格斯便获得了诺奖。

    再往前则是轻子中的t子,发现于1975年。

    在1995年,它的发现者马丁·佩尔获得了诺奖。

    还有被汤川秀树发现的π介子。

    虽然这个霓虹人在政治上非常靠右,说出过某些极其恶心的言论。

    但在客观事实上他也确实发现过π介子这个全新微粒,并且凭此获得了诺奖。

    所以毫不客气的说。

    即便孤点粒子最后被证明不是标准意义上的暗物质,它依旧具有冲击诺奖的资格。

    换做任何一个人,可能都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但唯独徐云例外。

    首先。

    从贡献上来看,徐云的贡献显然不算是低,但也远远谈不上首功。

    他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潘院士所说的计算出了微粒轨道。

    此后有关孤点粒子大部分的研究工作,其实都是潘院士和赵政国带队完成的。

    硬要把贡献进行排名的话。

    他其实有些类似正常历史中的小麦——位列潘院士和赵政国之下,其他人之上,稳居第三。

    况且退一步来说。

    即便徐云真的是孤点粒子的发现者,想要以此获得诺奖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