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25节 (第4/5页)
成大量减产。” “除了温度之外,水稻对于日照的要求也比较严格,纵观华夏版图,琼海的三亚、乐东等地方,应该是最适合做水稻试验田的区域。” 听到杨开渠的这番话,徐云的眼中顿时露出了一丝钦佩之色。 这年头国内的杂交水稻研究还处于很初始的阶段,大多数人认为的水稻最佳种植地应该在江南或者长江流域一带。 琼海那边农场有倒是有,但主要培育的是玉米种子和高粱,也就是后来南繁农场的雏形。 但实际上。 最适合做水稻杂交的地方其实正是琼海,原因便是杨开渠所说的温度和日照——其中日照是个隐藏的大坑。 在原本历史中。 袁国粮发现野生不育株之前没人能够从技术上进行杂交水稻育种,因此很多人认为杂交水稻的日照和大多数原生水稻是差不多的。 但直到杂交水稻项目开始后大家才发现,杂交水稻的二到五代本对于日照的要求极其精细。 最终找遍整个华夏,只有琼海才是最合适的地点,于是袁国粮便将团队搬到了琼海南江农场。 上头这句话看起来轻飘飘的,但袁国粮团队却为此付出了四年时间的昂贵代价。 因此杨开渠此时能够一语见地,足以表明他的能力与经验。 不过仔细想想,倒也正常。 毕竟杨开渠的经历非同一般,甚至全华夏可能就这一位孤本。 杨开渠在36年的时候便写了一篇《民族复兴最后根据地:川省目前的稻作增收计划书》的文章,全书两万多字,同时抗战期间一直在后方进行再生稻种植。 按照后世的情形来看。 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