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_第116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63节 (第3/5页)

的情况就由我来介绍吧。”

    “在今天之前,相桓、小袁和小周他们三人正在百色地区参加一次西南六省举行的农作物研讨会。”

    “结果在散会当天,相桓的一名同学,百色作物所的林远光同志找到了他,向他展示了一株特殊的野生水稻样本。”

    “结果根据相桓他们的分析,发现这是一株……特殊的雄性不育野生稻!”

    听到【雄性不育野生稻】这三个词。

    李觉和钱秉穹等人脸色并没多少变化。

    但一旁的徐云却心中一个咯噔,整个人险些从轮椅上再摔了下来。

    我、t、m、d、听、到、了、什、么????

    雄性不育野生稻?

    作为一名上过高中生物学《遗传与进化》、如今从事生物专业的生物汪。

    徐云哪能不清楚这个词代表着什么?

    近现代杂交农作物的概念提出于19世纪中后期,技术上的应用大概出现在上个世纪初。

    当时海对面的乔治·哈里森·沙尔在玉米育种上利用了杂种优势,培养出杂交玉米,产量增加了30%多。

    于是呢。

    他便又提出了一个想法:

    能不能在水稻上运用杂交技术,培育杂交水稻来进行增产呢?

    但这个想法直到乔治·哈里森·沙尔去世都没能成功,因为无法找到能保持杂交基因的载体。

    上辈子是水稻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