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_第128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87节 (第2/5页)

    “陈主任,我有个想法啊……”

    “我们从中子反射层……即飞板被炸药驱动后能达到的最高加速度以及加速的时间来切入,然后配合中子通量守恒计算怎么样?”

    上辈子是奥本海默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临界质量是会根据形状变化的,核裂变与临界体积和临界质量有关。

    如果体积不够大或质量不够,中子还没撞到原子核就逃逸出去了。

    相对中子的飞行,原子核之间距离很大。

    没有足够的体积和重量,根本就没有几个中子能撞到原子核。

    而中子必需有足够撞击原子核概率,才能产生更多中子去击中更多原子核产生链式反应。

    如果半天才有1个撞上,产生的中子也都是大概率走空飞出,根本发生不了核裂变。

    至于增加这种概率的方法嘛……

    自然便是在外头增加一个“罩”,让飞出去的中子反射回去重新撞击了。

    这有点类似弹珠游戏的罩子,就是中子反射层。

    众所周知。

    铀裂变反应方程式235u+1n=137ba+97kr+2n,也就是一个中子和铀-235反应生成137ba,97kr和两个中子。

    这也是原子弹爆炸能量的来源。

    同时呢。

    在核燃料与反射层的边界面上,必有中子通量相等,中子泄露量相等这个基准定理。

    没错!

    看到这里。

    想必某些聪明的同学已经意识到了。

    当初徐云协助陆光达他们推导的非线性中子运输方程,恰好能够描述这个情景的边界条件。

    也就是:

    ∫z^j=uhsΣsφ-d▽Φ(r,t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