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_第141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19节 (第4/6页)



    同时很特殊的一点是。

    中子星这个概念的提出比较复杂,还涉及到了奥本海默以及其他几个人的恩怨:

    中子这玩意儿被查德威克在1932年发现,接着1933年的时候,毛熊物理学家朗道就提出有一类星体可以全部由中子构成。

    朗道也因此成为首次提出中子星概念的学者。

    不过朗道提出的中子星模型存在很大问题,可以说除了名字和中子结构外,与实际的中子星出入很大。

    他的模型更多偏向于发现了中子这玩意儿后,就猜测这玩意儿能够形成天体——当然了,真实情况肯定没有这么随意,这种模型的推导主要和简并理论有关系。

    接着在朗道之后。

    兹维基……也就是提出暗物质概念的那位大佬,也提出了一个中子星模型。

    兹维基的中子星模型的准确率就非常高了,在模型本质框架上都要领先于朗道,甚至直接提出了中子星是超新星爆发的产物和能源的判断。

    如果单纯截止到这里,那么中子星概念的提出归属其实是比较清晰的:

    朗道最先提出了文字概念,兹维基提出了正确框架,这种事儿在物理学界上很常见。

    但在1939年2月15日的时候,奥本海默突然参了一jio。

    当时奥本海默和沃尔科夫在《物理学评论》发表了一篇关于【大质量中子核】的论文,也是公认的中子星模型的数学框架。

    这个论文引用了兹维基的部分成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