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四章:三公 (第2/5页)
入宫的三公的背景也可见三公之虚。上面太尉杨赐、司空张济、司徒袁隗,三人皆为儒生,而前汉的丞相在汉武帝以前皆为功勋列侯之后。前者不过片纸可退,而后者却能制衡皇帝。 但有一说一,防范出现王莽这样的权臣的确是分列三公的开始原因,但其能维持一百多年,其原因就不是这个了。 人常说以史为鉴,好像人真的可以从历史中获得改变一样。 但实际上这种以史为鉴的作用也就光武和明帝这种直接经历过的才有感触,后代皇帝也只能靠书本、口头回忆间接得知,往往不以为意。 比如光武也反对外戚专权,觉得王莽能代汉的起点就是王凤以外戚专权,但实际上呢?明帝还能防慎舅氏,不令在枢机之位。而到了章帝时,即便有大臣以田氏篡齐,六卿分晋,王莽篡汉的教训来警诫外戚,掌帝依然宠幸外戚窦宪,许其管掌机密,也开了本朝外戚专权之风。 所以啊,人如果真的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那也不会让历史变成了循环。 背后的原因啊还是因为三个人办事比一个人办事要合理。过去丞相一人,事情繁复,也没个责任。而现在三公一人监督一部分事,有分工就有责任。 比如这个最先进宫的太尉杨赐,他就掌四方兵事功课,然后每年根据考核对其赏罚。这里的四方兵事呢,主要是对边郡长官的考察、监督。除了对边郡二千石监督外,太尉还监督太常卿、光禄卿和卫尉卿三卿工作。 但上面这些其实都是虚的,太尉这种三公最被人看重的还是可以征辟属吏,这是可以让人做官和更进一步的权力,往往只要做一任三公,就能培养十几个门生故吏,所以啊,要想成为士卒领袖就必须家里出过三公,这样才会有足够多的追随者,是以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