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66节 (第2/7页)
忙着推举各自亲信族人,相互结交往来,以便在各种意义上“互通有无”之时,韩铮却从不参与,一直以来只是埋头做事。这埋下去的头偶尔抬起来时,开口也必是正事,且于细节之上格外较真,从不谈人情。 他不主动向旁人靠拢,也不理会前来靠拢之人,一来二去,在江都官员这个圈子里,便多少有些不讨喜的名声。 但因他不过只是个小县令,只专心收拾自家海陵县那一亩三分地,又是个少言之人,大多时候也并不引人注意。 正因此,此刻听常岁宁忽然说出属意此人为市舶使的话,众官员难免觉得吃惊——怎会是这厮?! 韩铮本人也很吃惊,以至于一时都有些手足无措了。 所谓“不讨喜”,是江都官员对韩铮的看法,于常岁宁而言,这位韩县令则是一位很难得的实干官员。 韩铮负责的海陵县,屡屡绩评,各方面皆是上优。 常岁宁也记得很清楚,在她初来江都时,每每做出新的决策,韩铮都会积极响应并付诸行动,但他并不谄媚奉承,总是领命后便转头回去埋头苦干,从不说公事之外的多余之言。 此人做事认真,态度端正,最难得的是,很早之前,常岁宁便在他身上看到了共鸣之处:以人为本。 这一年来,常岁宁也未停下过对治下官员的观察与考量,如今在她看来,韩铮虽官职低微,却是当之无愧的治世之才。 这样的人,心性相对沉定,而市舶司巨大的利益很容易滋生出浮躁风气,正需要沉定些的心性来压一压,才好中和一二。 见韩铮迟迟未能说得出话,嘈杂声中,常岁宁微抬手,厅内很快重新恢复安静—— “在我看来,就市舶使一职而言,韩大人是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