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翔_五王霸利义之争(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五王霸利义之争(下) (第2/5页)

和杨炎讨论论辩的内容。因为一来他和杨炎的关糸较为特殊,没有那么多顾忌,二来杨炎虽然是武将,文章材学不算出色,但看待事物却有独道之处,往往能够一言切中要害。

    如朱熹和二6有关“教人之法,成德工夫” 的论战,杨炎就认为两方所学的都有道理,但又各自走向了极端。

    6九渊的方法虽然看似不无道理,但在现实中显然是不可行的。因为书籍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把所有的书籍都放弃了,那么试问人们又怎么去获取知识,了解历史,了解天下,那么“明人之本心”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从这一点看,朱熹的方法才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但完全按照朱熹的方法也不行,只能成为苦读死书,寻章摘句的书呆子,循规蹈矩,墨守旧成的腐儒。不会有丝毫的创新和突破。

    因此只有将双方的思想结合起来,在从古代圣贤的书籍中吸取经验的同时,但又不受书籍的限制,加以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去认真客观的分柝书中的观点,才是最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朱熹和二6论辩之后,双方互相借鉴,也都吸收了对方的一些优点, 做出了一定的改变,从而也证明了杨炎的看法是正确的。

    而在两人议论朱熹和陈亮的这场“王霸义利”之辩时,杨炎曾道:“臣以为如果朱熹的理论作为某一个人或是聊备一家而容与修政,到也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典范,但要做为朝政和社会范畴里的一切行为准则却是极端有害的。”

    赵忱有些奇怪道:“为何对某一人或一家有益,但对朝廷和天下有害呢?”

    杨炎道:“朱元晦太过重视人对自身的修养要求,因此在他看来,所谓修行之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