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汉风再起_第五十八章 福尔摩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八章 福尔摩沙 (第5/6页)

坎,热兰遮两城,也有专门供明人居住的华人区,经济关系一直密切。

    按照荷兰驻福尔摩沙殖民者机构统计,正常年份,往返于两岸之间的船只,多达一千多艘,移居到此的明人移民,总数也超过万人。大量沿海明人的到来,对台湾岛的经济结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早在崇祯六年(1633年)的时候,内地来台的垦荒汉人,就把甘蔗带到了台湾,这个后来成为台湾支柱产业的农作物。

    更重要的影响就是牛耕的推广,截止到去年(1638年)的时候,整个台湾岛的耕牛总数已经超过了八百多头,大部分都是垦荒百姓用船从内地运来。以水稻和蔗糖为主,辅以烟草,大麻,生姜,棉花等经济作物。耕地的总田亩数也快速上升,不完全统计,此时台湾的耕地总量,已经超过了二十六万多亩。

    可以说,经过数年的发展,荷兰控制下的台湾南部地区,已基本可以实现粮食自给,并能为东印度公司提供大量的甘蔗、鹿皮、药材等原料,开始源源不断地为荷兰人提供殖民利益。

    1639年开始,为了应对突发的汉荷战争,巴达维亚总督要求加大解送白银和甘蔗原料。于是,福尔摩沙殖民当局颁布了新的贸易法令,汉人买盐要交税,不得私自收购鹿皮,种植甘蔗也不许私自出售,只能以低价卖给荷兰当局,以便荷兰人制作白糖牟取暴利。

    对于在东印度群岛,巴达维亚当局与汉洲之间爆发的战争,福尔摩沙总督范·德·勃尔格并不是很担心。汉洲,不过是曾经东印度公司的小跟班而已,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