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收藏大玩家_第1418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418章 (第3/3页)

土上略微剔除一点,再加以青料,从而模拟青花黑斑处的下凹现象。所以,在鉴别元青花真假的时候,不能仅凭有下凹的黑斑就断定是元青花。

    但是从传统工艺来看,由于古今所用青花色料毕竟有所不同,元代青花呈色的艳而稳定、黑斑处的自然以及光泽感,仍是目前大部分仿品望尘莫及的。

    除了刚才说的,还有很多工艺步骤,真品与仿品都有区别。例如,不同朝代的瓷器留下不同的施釉工艺痕迹。元代青花瓷器的釉层一股比明清时期略厚,白釉地子的闪青程度也较明清瓷器更重。元青花瓷器小件往往是蘸釉,即用手抓住器物底部,然后迅速在釉缸中一浸即取出,其底部往往留有手指的抓痕。

    像咱们看到的罐、盘等大件,则采用的是浇釉工艺。在底部垫两只木筷,将器坯放于其上,从两边浇上釉汁。浇釉后为防止底部粘住砂底,工匠会一只手将器物托起,另一只手迅速刮除底部粘釉,但因速度快而常留有釉斑,釉斑厚处呈鸭蛋青色。

    这样的工艺一般会使得碗、盘类的口沿处积釉较多。除了玉壶春瓶底部荡釉外,其他器物底足都不上釉,留有火石红。

    现在的高仿,对于这一工艺所造成的痕迹刻意模仿,如底部的釉斑和口唇处的积釉等,可惜很不自然。一般火石红的呈色因时代不够久远而乏红色,常常刻意填补。

    施好釉的胎体在装烧的时候需要放置垫饼。元代的垫饼继承了北方如磁州窑系的生产工艺,即将瓷器的圈足直接放在大于制品圈足的垫饼上装烧,垫饼上撒有沙子。

    现代的仿制中,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常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便常见一内凹的圆点,但并不规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