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66章 视察科举 (第2/5页)
进了考场,正好一名拿着灯笼的考官喊道:“乙考场的士子跟我来!” 这时,后面一名士子大哭起来,“我不是故意携带,我是忘记了,求求你们,给我一次机会吧!” 褚遂良摇摇头,跟着灯笼快步向考场而去。 褚遂良所在的乙考场是太学的一座大殿,可同时容纳三千人考试,每人一张小桌子,考状放在左上角,旁边有一小壶磨砚用的清水,考试一共两天,每天考六个时辰,第一天考贴经和诗赋,第二天则专门考试策,试策是隋朝的传统。 张铉对北隋实行了与众不同的百分制,其中贴经占十分,诗赋占二十分,试策则占七十分,最后以分数高低来排名。 一般而言,贴经是考基本功,就是默写经文,只要是苦读十年之士,基本上都能考好,而诗赋是考文学素养,读书人都会作诗写赋,只是水平高低罢了,但这两门加起来只占总成绩的三成。 关键是试策,这才是能否考中科举的重中之重,也是考士子的真才实学,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写一篇有关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 大殿内灯火通明,俨如白昼,士子们很快便找到自己的位子,纷纷坐下,立即开始着手磨墨。 时间渐渐到了卯时,外面有士兵高喊:“卯时已到,落锁!” 这时,几乎所有考生都已就坐好,等待着发放试题,只听一阵脚步声,近百名士兵手执试题牌快步走出,每个士兵都有固定的位子,这样可以保证每一个士子都能看到木牌上的试题。 贴经并不难,《左传》、《周礼》、《易经》各考一篇,另外还有《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内容。 很多士子心中暗喜,这十分基本上可以拿到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