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069、崇伯鲧(下) (第2/5页)
翀却明白,事实恐非如此。彭铿氏大人好像并不在乎少务是否疑忌他,其实也用不着在乎了,就像少务也不在乎把他放回樊室国故地担任国使。 彭铿氏大人并未“问”或“不问”世事,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种误解,他一直就在世事之中。 樊翀本人也曾受颇多人议论。有人认为他当年主动退位,是受到了赤望丘的要挟,或者是自知无论再怎么做,都不可能比少务更出色,更挽救不了樊室国的命运。巴原迟早将一统,而恢复巴国者绝不会是樊君,所以樊翀干脆趁早放手,避免成为亡国之君。 很多人这么说,其实都是事后聪明。只有樊翀本人清楚,自己当时是真的放下了,也是真的不在乎那国君之位,原本他当上国君就是莫名其妙。有很多事情,其实想明白并不难,但真的做决定却很不容易。 樊翀早就清楚自己身为国君比不了少务,而巴原恢复一统是大势所趋,但直到与彭铿氏大人相识,他才真正地放下,做出了早就想做的决定。 巴原上也有很多人认为,少务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得到了彭铿氏大人之助,甚至还有“得虎煞者得巴原”的说法。.ZWwx.ORG 樊翀身为大成修士,也曾是一国之君,同样很清楚事实绝非如此。就算彭铿氏大人从未出现过,最终一统巴原者恐怕还是少务,只是过程会有些不同。人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少务为何能得到彭铿氏大人的帮助,而不是他人有此幸运? 樊翀当年初见彭铿氏大人时,也曾有过那么一瞬间的感慨,如此人才为何不能为他所用、为何不是自己先遇到?但是闪念之后,樊翀便意识到是自己想多了! 少务当年并非巴君,只是巴室国的公子之一。彭铿氏大人当年来到巴原,所见到的第一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