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_第二百四十一节 逍遥墟风云(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一节 逍遥墟风云(二) (第3/5页)

伤大雅。

    李广元和罗和英不知道,他们拿在手里的「1文」是香港造币厂制造的第一批小面额硬币辅币。刚刚从广州的中储银行送到东莞,开始流通。这硬币还是簇新簇新的。

    制造辅币硬币并非突发奇想

    ,而是不得不为了改善货币流通做得改良。

    纸币固然印刷、使用和运储都很方便,但是实际运用的结果是财政和金融口的元老都颇有烦言。的确目前基本上各级货币都发行了对应的纸币,而且流通也尚属正常。但是其中曝露的弊病却是与日俱增。

    元币,半元是问题最小的,因为这些纸币基本只在广州和海南通行。外地的人平时很少用这么大面额的钱,又没信心拿它囤积储蓄,把身家性命放在一张纸上。

    而广州和海南,元老院的政策推行最为深入,从耄耋老人到黄口小儿,都听过防假币的宣讲,看过货币防伪的宣传画。真钞也见过不止一次,就算彷造者有天大的能耐,也没法做到和真钞一摸一样。

    因此就算出现过几次假币桉,在广州和海南都没发生大规模的流通。

    同时,用大额货币的人也爱惜,钱都放在专门的钱夹里,轻取轻放。流通了很多轮都和新的一样。

    但是小额货币问题就大了。尤其是分币和文币。一方面,元老院出于成本,在小额货币上没有做精细的防伪手段,一直以来采用的都是特种纸张和钢板印刷防伪。这样的后果就是在广州周边区域曾经多次出现变造货币的桉子:钢板印刷的技术并不难掌握。假币贩子可以刻制锡板,也会想方设法洗掉小额纸币上印的面额,然后用锡板或者铜版印上新的面额图样。也有使用已经退出流通的粮食流通券进行伪造。虽然这样伪造出来的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