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八节 丝价 (第2/5页)
最重要的问题,土法养蚕对消毒没有明确的概念,虽然也有清扫蚕室,刷石灰水之类的措施,但是对蚕的致病原因并不清楚。对蚕具蚕室的消毒不够,气温上升之后,病毒和细菌也更为活跃,得蚕病的几率大幅度上升。 另外,还牵扯到养蚕所需要的温度和湿度控制,春天不冷不热,干湿适中。到了夏秋季节,这一天然优势就不复存在,需要人工干预。对养蚕技术和资本的投入都有相当高的要求。这对大多数都是小农户的蚕桑户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在李幺儿看来,江南农户普遍只养一季蚕对桑树资源简直就是浪费。以江南的水热条件来说,养三季蚕是比较稳妥的做法。 沈大家开始收茧的时候,沈开宝家的蚕还没“上山”。全家人都在熬着,眼见着蚕宝宝的身体变得透明,也开始渐渐的不吃食了,全家人的心都了上来,今年的成败都在此一举了。要是蚕花不好,押出去的地就得姓曹,更别说还欠了赵老爷一屁股债!拿什么还人家?沈开宝每次想到这里都急得睡不着觉。 “山棚”下架了火盆,原本在蚕箔上的熟蚕都转移到了“山棚”上,下面用火力催,蚕在山棚上受到热,就往稻草捆扎成的簇上爬。屋子里,响着屑索屑索的声音。 这是蚕要做茧子时的第一步手续。上不了簇的不是健康的蚕,不能作茧――就是上去了,有时候也会光乱爬,就是不肯结茧。这个时候他们除了心中默默祷告之外,只能把一切交给运气来安排。 蚕室里的湿气很重――蚕宝宝上山前都要排蚕尿,因而空气中有种湿漉漉的怪味,但这也是蚕已经成熟,正要上簇结茧的信号,因而大家都很快活。巴望着今年能有个好年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