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一节 稳定粮价 (第2/5页)
很担心的事情,就是我们的辅币。辅币可是没有金属货币的--老百姓到底愿意不愿意把铜钱换成纸币?对老百姓来说,银元他们很少用得上,大量需求的还是小额支付手段。现在最小面值的银币差不多也要2钱银子--有点大。” 陈策微微一笑:“老刘,你知道钱筹吗?” “不太清楚,筹码?” “这是一种代币。是商户自己发行的,用竹子制作。其性质和纸币一样。是一种信用货币。在清代中晚期的江南一度很流行。”陈策说,“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东西吗?” “因为缺少小钱?” “因为当时市场上充斥着劣币。”陈策说,“和今天的大明的情况一模一样,商户百姓深受其害。但是小额支付又是须臾不可少的。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材质毫无价值的代币。它的信用,靠发行的商店自己维护。也一样可以流通一个镇,有的甚至可以流通十几个镇。” “你是说老百姓会因为劣钱太多而接受我们的小额辅币?” “对,不仅如此。”陈策看了眼孟贤,“小孟给我们的金融报告里。多次提到过广州乃至整个广东严重缺少小额辅币的情况。” “是的,”孟贤说,“有不少商户是私铸银豆来当辅币的。” 大明是个不太注重铸币的朝代,市面上历代铜钱混用,钞法崩溃之后为了解决通货不足的问题又准许商民私铸铜钱,成色极劣,部分流出到东南亚的铜钱被欧洲人视为“铅片”。崇祯朝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又在各地大量铸币,铜钱即滥又劣。市场上的小额辅币的币值极为混乱。 “……所以我们认为小额辅币使用纸币是行得通的。”陈策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