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_第二十七节 索尼亚(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七节 索尼亚(六) (第3/5页)

没有发明出精细的高分辨成像技术照片之前的一段漫长时光,他们就是用绘画的方式来立此存照的。

    虽然博物学家们可以用采集标本的方式来保存动植物的形态和躯体,但是不论浸制还是干制(剥制),失去生命的标本很快会干枯变形,丧失鲜活的状态。这在植物类标本中尤其明显。而且植物标本的采集受季节的影响,很难一次性的表现它的全生命周期形态。

    相比之下,精细的绘画却能非常完整全面的展示动植物的形态。它可以在同一张纸上纤毫毕现地描绘出某一物种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的细节,可以完全按照科学需要呈现相应的局部特写,并附以比例尺。

    博物画这种特殊的绘画形势便应用而生了。这种特殊的绘制手法的起源非常古老。至少在文艺复兴时代,达芬奇等人手稿中已经有了类似的绘制技法。如果要追溯到更古老的,在世界各个文明的古典博物学著作中,作者们就已经开始尝试利用简单的绘画来描绘各种动植物形态。

    博物画从早期的线描、素描逐步发展,发展出了相应的特立独行的绘画技法流派。一直繁盛到了20世纪。即使到了旧时空的21世纪,该绘画技法仍在少数领域得到运用。典型代表就是医学解剖图谱。但凡学过医的人,对这类图谱都不陌生。而地质勘探人员,也大多掌握一种特殊的博物画:地质地形素描。

    即使在高清摄影技术已经廉价化普及化的旧时空,各种专业类图谱上选择的依然是各种博物画,而非照片。可见其实用价值。

    远程勘探队的元老们,除了几位地勘专业出身的元老能绘制地质素描之外,其实都没有绘制博物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