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节 困难重重 (第2/5页)
影响,本地的蚕桑户才有大幅度的增加,种桑养蚕才渐成风气,不过产量还是比不上顺德、佛山这些传统养蚕地区。 “除了香山、顺德、佛山,广州府的范围内还有那些地方有规模的养蚕业?”李幺儿问道。 “东莞也有,说起来,其实比本地还规模大些。” “我看这里的条件不差,应该能养更多的蚕。” “话是不错,只是我们这里的销量有限。养多了,生丝也无出路。” “哦?”李幺儿来了兴趣。这些都是和其他人聊天的时候得不到的情况。她继续问: “我记得广州外销的生丝和绸缎很多。都是成千上万的装船运出去。怎么会卖不掉呢?” 陈霖说本地的蚕种不佳,出的生丝质量不好,不论内销外销都卖不出好价钱。 “别看广州、佛山那边机户挺多,可是有些品种的绸缎必须要用湖丝才能织--本地丝不够韧。” “广州佛山的机户织坊有多少呢?你们本地呢?” “这个,小人就无从得知了。大约一两千户是有得。本地机户大约有几十户,织坊只有丰生和一座--其实就是在广州、佛山织坊也不多。多是机户。” 这和李幺儿在广州得到的情报大致相同。按照广州市政府给她的材料,广州城内外共有“蟒袍行”、“十八行”、“十一行”、“金彩行”“广纱行”五大行,另有十几个小行,涉及到从缫丝、捣炼、撁经、炼染、织造……等全部工序,一户一机或者几台机的机户有二千五百多家, 如果加上佛山、东莞、顺德和香山这些属县,整个广州府的机户不会少于三千家。 单论生产规模和产量,广州府的丝织业在整个大明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