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_第一百三十三节 印度棉和国产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三节 印度棉和国产棉 (第4/5页)

过企划院对于发展棉纺织非常犹豫。

    “企划院怕的无非就是原料和市场的问题,一五期间棉纺织业就是这样被取消的的。”黎山说道。

    “是,如果两万五千锭在理想状态下开足马力生产的话,每年需要耗棉1200吨。海南本身几乎不产能用的工业用棉,先不说我们能不能从外面收到那么多棉花,如果除去元老院控制区的内循环,至少还得有400吨产品需要外售。”邹标说道。4

    400吨的棉产品够二十万小康人口一年使用了。不过这也是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化生产,实际上两万五千锭年耗棉不会有那么多。

    “我知道他们担心什么,如果说我们避免大规模发展织布工业我还同意,避免发展纺纱就是非常不合理的情况了。”

    “在明朝的赋税制度下,先不论落后于否,海南都有大概六成家庭拥有手工织布机,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而纺织的特点决定了,大部分时间下织布机都是在等纱的,空置率相当高。”

    “一匹布的织布平均要七天,其中纺纱就占了四到五天,织布只需要一天,剩下六天织布机几乎就是空置的。如果我们销纱,能填补这个空置。”黎山说道。

    在旧时空,大清所谓的“土布抵御住了洋布”实际上并不准确,鸦片战争前,广东土布里面已经掺有大量洋纱了,手工土布的蓬勃发展其实也是依托于洋纱的进口。但是这个过程却相当复杂,并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

    “那原料部分呢?”程米怜问道。

    “就历史统计来看,仅松江每年外销1300万匹棉布,大致每年都有一万多吨的棉花,并且此时还有很多北方商品棉流入。不过考虑到北方的受灾情况,或许我们的棉花需要在印度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