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六节 血源 (第4/5页)
,但采血仍然不是个容易的工作。由于并不是随处都能做到采血和输血在技术上的分离,因此有些早已被淘汰的输血手术就不得不被重新拾起了。比较受欢迎的是“间接输血术”:用金属或者橡胶的管路把献血员的血管和伤员血管连接起来。而听上去更加凶残的“直接输血术”则是把献血员的血管和伤员的血管直接缝合在一起——这种风险高、难度大的原始技术连元老医师们做起来都皱眉头,所以即使它解决了管路中的血液凝固问题,推广度仍然不高。 “笔者想在此提醒的是,虽然我们的技术和旧位面完全无法相提并论,但就算是这样的技术,也已经达到了旧位面20世纪20年代的水平,甚至可能比这个水平还要超前。”林默天当初在论证前线血库可行性的报告中这样写道。 但是以元老院目前的技术条件,想在前线复原按照旧时空标准堪称“丧心病狂的不合格”的血站血库都是不可能的。受限因素很多,最显著的是橡胶和冷链问题:橡胶的产量没上来,输血管路的产量得不到保证;冷链在前线和准治安区几乎等同于没有,血制品安全性得不到保证――虽然林默天在论证血库可行性的时候出于习惯措辞都是“血制品”,但其实大家都很清楚,想搞浓缩红细胞、血小板、冰冻血浆之类的成分输血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目前元老院所谓的“血制品”几乎就等同于新鲜全血。 在冷藏无法保证的条件下,枸橼酸抗凝的全血只能保存几天,在炎热的两广更是堪忧。为了安全起见,离体超过48小时的全血就要被集中到“备用区”再放24小时,应急的时候用一用,到时间用不到就处理掉了。所以在前线更依赖于“献血员”,现抽现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