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节 茶社的拍卖会 (第2/5页)
得可怜的局面也亟须改变。拍卖会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召开的。 吴南海拿起桌子上的文件夹,打开浏览了起来。文件上记录的是已经缴纳了保证金商户们。按照元老院的新规定,从事工商业必须有经营实体。所以这份名单上出现了很多看上去颇为陌生的企业--都是本地大户新注册的企业。 自从税务局来到广州,本地大户们为了适应新税体制,纷纷注册公司,所以多了不少“有限责任公司”。 吴南海翻开第二页,是这些参与企业的背景资料介绍,他慢慢地翻阅着,看着这些平淡无奇的字号后面的实际控制人--其中颇有几个他熟悉的名字,都是明末广东的名人。其他人他虽然不熟悉,但是想来也不是普通的商贾。 这次拍卖会一些原本由元老院扶持、入股的标竿企业,如张家的食品企业,陈李济和润世堂的药业企业都没有出现,来得很多是过去与元老院交集不多,现在冀图在新体制下寻找发财机会的“新人”。 不过,单看他们的背景的话,除了极少数人之外,多数实际控制人和“工业”毫无关联,九成以上都是从事商业、放贷和农业租佃作为主要营收。不到一成的实控人经营过手工业。集中在丝织业、食品加工业和工艺品上。 吴南海读过广州市综治办编撰的《广州工商业调查》,对广州的工商业的底色是相当了解的,一言蔽之就是成规模的制造业非常少。所以这里面也几乎不存在这样的人物。 看来在任何时候,干制造业都不发财啊。吴南海心中感慨,看这些大户的情况,最有钱的,几乎都是从事贸易和放贷的。 把他们引导到投入大,利润低,回报慢的制造业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