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冠_第四十九章 法护比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九章 法护比丘 (第5/8页)

    找着找着,发现中国道教文化里面有很多概念,观念和佛教的概念,观念相似。

    所以他们常常借助于道家的概念来翻译佛教的术语,同时也借用道教的一些神仙方术来作为佛教的宣传方式。

    早期的中国人会把道教和佛教混在一起,以为佛教是道教的一种形式。

    结果就是“黄老浮屠并祠,小乘禅学流行”,小乘禅学强调呼吸,吐纳,运气这些东西,跟道教的调息相似。

    就例如道教的很多神,与佛教都是有联系的,中国神话体系,道与佛都是有的。

    而且有些形象即是道教神,亦是佛教神。

    当人们把佛教当做道教的一部分时,这部分内容就容易流行,被接受,但大家也知道,这显然不是佛教的真谛!

    这样的翻译方式,显然也会造成人们对佛教观念,佛教理论的误读,但是是不可避免的,正是这些困难重重,早期的佛教宣传采取的这种宣传方式就是依附,依附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寻找和佛教理论比较接近,又可以依附的对象来传播,这样中国人更可能容易接受一些。

    东汉时期就依附黄老,黄老在那个时期比较流行,随着发展,社会流行什么,佛教就用什么方式来宣传和传播,比如道家宣传“清静无为,劝善止欲”,用神仙方术传播,佛教也宣传“清静无为”,用神仙方术传播,这些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佛教又选择依附玄学,玄学是力图把道家和儒家两种文化进行兼容的一种新的学术思潮。

    玄学里面包含的三玄:《老子》,《庄子》,《周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