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诸王请辞 (第3/8页)
上却形同囚徒,还要时时受到朝廷的督察。 这里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有一次,陈思王曹植与白马王曹彪从洛阳返回封国。 兄弟二人因为很久不见,“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 就是说,曹植和曹彪想借着一起走的这一点点时间,来叙一叙兄弟之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要求,也被“监国使者”,即特务们拒绝了。 据说,曹植当时十分气愤,还特地写了一首诗,咒骂这些不通人情的使者。 然而,曹植也只能骂骂而已,丝毫无济于事。 正是由于曹魏王朝“苛禁”诸王,所以“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就是说,曹魏的宗室诸王,人人都非常想做一个平民百姓,可是连这个愿望都无法实现。 西晋初年,朝臣们开始对历史进行反思,有许多人认为,曹魏之所以很轻易地就被取代,正是由于其实行的这种“苛禁宗室”的政策,认为是这个政策造成了诸王毫无力量,无法发挥拱卫中央的作用。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晋武帝司马炎“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前前后后大约封了几十个同姓诸侯王。 从理论上来说,西晋诸王所掌握的权力应该很大,因为要想宗室诸王具备藩卫中央的实力,就必须给他们以实权。 然而,理论毕竟只是理论,事实又是另外一回事。 因为一项政治制度的建立或者一项政策的调整,必然要受到其所处时代条件的限制。 什么叫时代条件的限制? 简单地打个比方,就是你不能要求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人们开宝马、坐奔驰,因为那个时代的交通工具只有马车和牛车。那么,西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