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05 五封信1 (第5/5页)
士,岂不更好吗? 顺便说一下,和蔡道渊源甚深的王巩也高邮人。 而孙觉老爷子之所以落泪,就是蔡道在信的末尾还特意提了一个人。 这个人还和蔡道拐着弯有一定的亲戚关系。 就是孙觉和王安石曾经的徒弟——王令。 这位诗人也是高邮人,虽然年少,宁愿纵情于书山学海之中,也不远锐意于科举,可他本身又没有子贡之能,还是靠着王安石的资助才娶妻生子,他的妻子就是王安石舅舅吴蕡的女儿。可他最终还是因为贫困潦倒,病死了,那个时候年仅二十八岁。 如今只剩一个年轻的寡妇含辛茹苦的带着刚出生就没了父亲的小孩子,好在是个男孩,在那个年代,男孩子就一个家的顶梁柱。这位王吴氏也是硬气的女人,既没有求助娘家,也没有求助王令的堂叔,和同样守寡的大姑子以及她的儿子守着家中的几亩薄田度日。 他生前才华满腹,死得时候却是如此寂寂无闻,家徒四壁。遗属同样遭受的贫困侵蚀。虽然说是人各有志不可强求,但是,王令英年早逝这件事一直都让孙觉和王安石觉得非常痛惜。 第三件事,蔡道告诉孙觉,让他也去信劝阻苏辙,即便此次进京,也不要担任执政之职。如今的汴梁城就是大火坑,不但会被将来的粮食危机引火烧身,还会遭到宋哲宗的嫉恨,完全是得不偿失。 至于张叔夜和宗泽,孙觉如果真得要被调离京兆府知府之职的话,他就不必再上书朝廷,特意举荐或者安排他们。他们的将来还是任由朝廷处置为上。(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