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土木堡,大明战神有点慌_第396章 风力实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96章 风力实验 (第4/8页)

籍。

    比如说,战国时期的庄子提出风的形成来自于空气流动的影响,并提到日光和风可以使水蒸发,进一步影响风的大小的方向。

    秦代形成相关的法律制度,各地必须向朝廷汇报雨情,以及受雨泽或遭遇气象灾害的天地面积。

    到了汉代,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圭表测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节气。

    东汉哲学家王充的《论衡》一书中,指出雷电的形成与太阳热力、季节有关,雷为爆炸所起,应劭的《风俗通义》提出梅雨、信风等名称。

    三国时期,人们进一步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赵君卿注的《周髀算经》中,介绍了“七衡六间图”,从理论上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与太阳运行的关系。

    两晋时期,“相风木鸟”及测定风向的仪器盛行,姜芨指出贴近地面的浮动的云气在星体上升时,能使星间视距变小,并使晨夕日色发红。周处的《风土记》提出梅雨概念。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充分探讨了气象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出了用熏烟防霜及用积雪杀虫保墒的办法;北魏历法《正光历》,将七十二气候列入历书;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划分出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时节。

    隋唐及五代时期,王冰根据地域对中原的气候进行了区域划分,杜台卿《玉烛宝典》,摘录了隋以前各书所载节气、政令、农事、风土、典故等,保存了大量农业气象佚文,李淳风的《乙已占》,记载测风仪的构造、安装及用法。

    宋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