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汴京生活日志 第126节 (第7/7页)
竟然有不少人对他们有所耳闻,装修进程过半的时候就讨论开了, 徐虎几人发现以后, 便灵机一动请了些人去各大茶楼酒馆造势,讨论度瞬间飙升,一时间把他们家的名字传得沸沸扬扬。 那些托表示扬州百姓都很欢迎他们的到来, 尤其得知这是汴京以外的第一家, 立刻与有荣焉起来, 认为这是他们对扬州城最大的肯定, 因此就连普通人都准备开业的时候进店支持一下, 也见识见识京城百姓喜欢的吃食, 大不了吃完这顿一个月不下馆子。 普通人尚且这样想, 不差钱的只会更加趋之若鹜。 这个群众基础是非常好的, 徐虎依照经验, 提醒沈丽姝多带点人手,以免开业期间忙不过来。 但沈丽姝觉得来都来了,不顺势搞一波市场营销说不过去, 顾客这种生物多多益善,于是就把风靡京城的说书先生他儿子也捎上了。 这位先生在汴京的茶楼酒肆说了十几年故事,不温不火, 直到被沈丽姝挖掘出来, 一夜走红, 从此游走于汴京城的高门大户之间, 赚得盆满钵满,前来拜师的队伍能从汴京排到洛阳,但这位先生却深谙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理,陆续把几个分别在学算账、学写诉状的儿子们叫回家,还是跟他学说书比较有钱途。 被沈丽姝薅来的是他陈二郎,刚出师不久,还没什么名气。 她当然更想要经验更丰富的陈大郎,但陈先生不答应,看在她是提携自己的贵人面上,才和你勉强同意让老二跟她走一趟。 陈先生知道,他们东家年轻貌美的外表下,是商人特有的“无利不起早”本性,她把人带走,不把最后一丝价值榨干是不会放人回来的 能舍出一个老二已经是底线,老大是要继承衣钵的,实在不敢让东家带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