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科举变革 (第3/4页)
考,他么的还不如八股文呢! 其终归是一种选官手段罢了。 与之相比,唐朝靠作诗选官更不靠谱。 人家辛苦寒窗数十年,哪怕是所谓的小镇做题家,但会挥洒的汗水却难以计量。 形式不变,对于内容却可以变更一些。 例如,首重策论而轻八股。 “科举之弊,非在会试,亦或者乡试,而是在县试门槛。” 对于科举,阎崇信是看得最清楚的。 内阁三人之中,赵舒是举人出身,张慎言是进士,只有他是秀才,再加上年纪最轻,所以说话总是没有底气。 但此时,他双眸明亮,说的话掷地有声: “陛下,朝廷规矩,百姓若是想参与县试,这个秀才的第一关,则必须要有廪生作保,才可进考。” “而某些地方,廪生与士绅结为私情,互为担保,而对寒门冷户拒保,以至于秀才名额被限制。” 穷秀才,穷秀才,叫是这样叫,但在封建时代,每两三年一考,一县的名额不过几十人。 其稀缺程度可见一斑。 而秀才又影响举人,所以那些士绅们就勾结廪生,互相作保,人为的限制参考,从而让秀才成为他们的囊中之物。 关键在于,这种陋习,还符合规矩。 “你的意思?” “废除廪生作保制。”阎崇信沉声道: “至少绍武元年以来,陛下废除贱籍,作保制本就不合时宜,何故又再施行?” “可祖上作jianian犯科之辈,也不得参与考试,所以担保还是要有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