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270 生不逢时 (第3/7页)
撤退期间升任第1军军长,因为顺利组织第1军撤回英国,受到温斯顿的赞扬。 随后亚历山大前往缅甸,指挥缅甸英军对抗日军入侵。 在缅甸亚历山大惨遭失败,这不是亚历山大的问题,无论谁去指挥英印部队,都不可能战胜1941年的日军。 会议第一天,与会各方顺利达成共识,在北非组建北非盟军司令部,统一指挥北非盟军作战。 紧接着在盟军总司令的人选上,开始出现争议。 亚历山大认为北非是英军的主战场,所以盟军总司令理应由英国人担任。 埃森豪威尔也想当总司令,理由是美国在北非的兵力正在快速增加,到年底可以达到30万人以上,美国人才是引领北非盟军获得胜利的最大因素。 埃森豪威尔自荐的同时,隐晦表示了对英军和南部非洲军队,以及自由法军的鄙视。 就算没有美军加入,盟军在北非的实力也远超德意联军。 仗打成这样,拖了这么久,埃森豪威尔很婉约的表示,在座各位都是垃圾。 巴顿肯定是当仁不让,你们两位一个是少将,一个是中将,让我这个上将听从你们的指挥? 看不起谁呢! 戴高乐心态最稳,他知道怎么轮都轮不到他,所以坚决支持巴顿担任北非盟军总司令。 拉拢自由法国的好处开始出现了,2:1:1,得到戴高乐全力支持的巴顿,顺利成为北非盟军总司令,埃森豪威尔和亚历山大担任副司令。 总司令的问题刚刚解决,新的问题马上又出现。 亚历山大认为盟军兵力分散,不利于对德意联军的反攻。 考虑到隆美尔手下的德意联军战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