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五百零二章 权臣自愿成和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零二章 权臣自愿成和议 (第8/8页)

武,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说法来诅咒赵新并安慰乾隆。

    终于,乾隆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一个大胆而痛苦的决定--议和。他这么做的目的首先是想阻止北海军南下,其次就是想通过政治手段,从内部解决北海镇。

    从那些接踵而来关于北海镇的密报里,乾隆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赵新如今掌控的地盘太大了,虽说具体人口数字不清楚,可辖下各族混杂是一定的。稍有不慎,内部矛盾就会激化。要知道满清治下的喀尔喀蒙古、西域、大小金川乃至苗民,这些年无不是处处烽火,自己用了几十年时间,耗费亿万军费才方显太平。

    不过朝廷总得要脸面,这种丢人的事绝不能让天下的臣民和其他藩属国知道,于是他只能跟颙琰、和珅等几个心腹商议,而且还不能直说,必须得有人明白自己的心意,主动跳出来为朝廷分忧。

    乾隆一上来并没有说北海镇,而是提及了福康安最近身体不太好,随即又说起了当初傅恒征缅甸的旧事,最后对傅恒的早逝叹息了一番。

    这番话听的颙琰云山雾罩,可和珅猜出了乾隆所想。于是他也拐着弯的说话,先是恭维乾隆的功绩远超历代君王,随后又特意拿乾隆和唐太宗比较了一番。

    于是乾隆就坡下驴,话锋一转,说起了唐太宗用了五年时间彻底打败突厥,而后就有了“贞观之治”。随即和珅便主动下跪请罪,建议和北海镇议和,以便为朝廷争取喘息之机。

    到了这会儿,颙琰也逐渐明白怎么回事了。因为乾隆以前常说自己为政是效法唐太宗,而和珅和乾隆一唱一和,明着说唐太宗的功绩,实则暗指“渭水之盟”。一万只熊猫的乾隆四十八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