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九十七章 文登军管会的一天(一) (第6/7页)
,以地域为主,属鱼鳞图册系统。 清初为了稳定局势,依旧实行黄册里甲的户籍管理和鱼鳞册的地籍管理制度。清廷从顺治五年开始编审人丁,恢复里甲。然而,里甲制无法展现人员流动的实际情况,甲户流失严重,导致赋役不均。 直到康熙五十一年以前,清廷的做法和明代一样,每年都采取严格的户籍编审制和滚单催征,以维护里甲制的运行。直到户籍编审与丁银征收的矛盾日益严重,康熙于是推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从这以后,各州县的税额基本固定。虽然自古以来的人丁编审没意义了,可固定丁额还是存在丁税不均的现象;官绅豪强家隐瞒人丁数量,贫苦农户被足额上报,由此农民负担日益加重,税赋无法足额征收;于是当雍正即位后,摊丁入亩正式提上日程。几千年的人头税没了,雍乾时期的人口大爆发自然就开始了。 要摊丁入地,必须先摸清田产与业主的关系,清廷于雍正六年在浙江率先推行“顺庄法”,其后到了乾隆中期才开始在山东各地推行。顺庄的重点在于“论户不论地”,放弃清查土地,重点是厘清“何人交税”,让赋税额落在更多的户名上;也就是将百姓的户名不再按里甲的户籍,而是纳入其实际居住的村庄,按村庄里的真实户名进行催征。在后世人所共知的“村庄”一词,就是随着“顺庄法”而出现的。 既然顺庄是对粮户及田产进行清查,理顺田产与业主的关系,那么将田产与人户按照现居村庄编造簿册,必然打破原有的里甲格局,于是基层的组织结构就从里与甲转变为以自然村为单位。 赋役制度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