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三十一章 李大春的意外之喜 (第7/8页)
问过才知道,原来这些村民是打算跟戏班结伴同行,去县城拉赈粮的。 “嫩现在才去领粮食?明儿都年三十了!” 一众村民听了杨二堂的话,都没吱声,而是七手八脚的帮着戏班把东西装马车上,好赶紧上路。 清代登州府的耕地情况非常差,时人形容为“无五十里之平壤”,属于山东缺粮最严重的地区。丰收年景粮食都不够糊口,更不要说遇到灾荒。乾隆时期随着人口增长,粮食需求愈发突出,每年都要走海贸从奉天输入几十万石粮食,一旦粮船不能按时赶到,立刻就会米物短缺,粮价上涨。 基本上从乾隆五十二年起,随着满清在东北用兵规模的扩大,奉天产的粮食大部分都送往了吉林乌拉前线,所以登州府的粮食便只能从江南输入。问题是江南不产高粱,只有大米,登州的老百姓根本吃不惯;另外大米比高粱贵,于是这几年农民吃不饱已经成了常态。 北海军占领登州四县后,陆路和海贸就都断了。刘墉意在通过此举,让北海镇赶紧把人装船运走,然后麻利儿滚蛋。 然而满清的算盘显然打错了,北海镇对此早有准备。要知道宁海州北部的龙门港乃是后世的世界四大不冻港之一,从1793年10月到1794年1月,民政在海军的全力配合下,陆续从北海镇调运了数万吨小麦。 ….当初因为李弼的提议,孔绍安便决定通过“审户”的方式,向城镇和乡村贫困户发放赈票,老百姓可以凭票到县城领粮。为了防止李弼所说的“需索和勒价”行为,四县军管没有使用满清时代的胥吏,而是派出工作队下乡,按照“先远后近”的原则开展审户。 垂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