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为王_第685章 天人之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85章 天人之辩 (第5/7页)

衣裘为自己谋利。由此种种,称之为天下大乱也不为过。这是什么缘故呢?南子窃以为。是因为众人对鬼神有无的分辨存在疑惑。假若天下之人能一起相信鬼神能够赏贤罚暴,在做恶事前保持敬畏,那么天下岂能混乱?” ”故宋国的执政大臣与在职者,若确实想求兴宋国之利,除宋国之害,那么对于鬼神的存在。就不得怀疑,并且要加以尊重表彰,这即是圣王之道,夫子可有异议?“

    孔子当然有异议:”圣王之道在恢复人道的礼仪与道德,而非事鬼神……天道可敬,却不可谄。“

    两人你来我往之下,于是乎,今天的辩难,不知不觉从鬼神存在与否偏离了,歪楼了。

    在场众人,包括孔子与南子不知道的是,这场在历史上本不该存在的辩难,揭开了延续数千年学术争端的序幕。

    那个命题,叫做“天人之辩”!

    …… ”天志才是一切人间事务的基准……“

    在今日的辩难进入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天人之辩“后,南子的言辞没了方才那么犀利,她发现自己遇到了一座不可撼动的大山。

    南子虽然极为聪慧,而且这一两年来十分好学,将宋国巫祝的东西学了个七七八八,加上身份和容貌加成,颇能忽悠一些信徒。可孔子毕竟是天下闻人,从十五岁起就开始刻苦学习,多次不顾年龄、身份,以他人为师的人,涉及的领域上可经天纬地,下可安邦治民,虽然都是理论,但对付南子却足够了。

    孔丘整理仪容,神情凝重,他尊敬辩难本身所代表的智慧磋磨,同时也对南子表现出来的见识有某种程度的嘉赏,就像,就像是对待一位比较聪慧的弟子一般。而当辩难进入正题,他便毫不容情开始展露自己在当世理论界傲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