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86章 子见南子 (第2/6页)
,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这就是孔丘的理想。 孔丘早年也曾在列国间游走奔波,寻求实现这一理想的契机,但都郁郁不得志。当他终于被鲁侯宋看中,从中都宰升为小宗伯,再到大宗伯,甚至一度利用三桓与赵无恤的矛盾。称为”代相“,主持国事时,是他离实现理想最近的时候。 但越过了巅峰后是坠落,三桓在济水畔的一败涂地,导致鲁国政权被赵无恤所窃,鲁君成了傀儡,孔丘也不能容于鲁,只能出国继续游走。 事后回想起来,其实就算没有这件事,孔丘的理念恐怕也无法实现。他将理想全部寄托在鲁侯身上,但早在夹谷会盟前齐人进献美人宝马时,鲁侯就让孔丘失望过一次。他竟然微服跑去观看齐国倡优游戏,与美人相乐于宫中,忘却了政务。 有了这次教训后,孔丘寻找一个明君辅佐,得其任用,实现克己复礼的理想基本就破灭了。因为放眼诸侯,除了吴王阖闾外,稍微明智点的,也就楚王熊珍了。但吴楚都是蛮夷之地。孔子对去那两处心存犹豫,至于中原。齐侯杵臼已经让他失望过一次,这几年间因为赵氏。国土丢了一半的卫侯元竟然算是矮子里拔高个,算是”较为贤者“了。 既然世无贤君,而孔子自己又“三月无君,则惶惶如也”,他必须依附君权才能实现理想,那应该怎么办呢? 子路的话却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 既然找不到贤君,那就亲手教一个出来何如!? 经历鲁国的事情后,孔子参政的心思冷了许多,但他对自己做老师的本领还是很自持的。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