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四百八十六节 儒法分道之因 (第1/8页)
三轮考举,前后历时一个月,从数以万计的士子之中,筛选出合格的官员。 他们的成绩以及在考举过程之中展现的能力和见识,会成为将来分配他们工作岗位的重要参考指标。 擅长刑名的,自然是刑名官,擅长明算和组织的,则会去做事务官和亲民官,对数学敏感的,会被分配去少府、大农乃至于主爵都尉衙门。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但,过去数年,法家在明算考之中,吃够了苦头。 特别是王承这一派,自元德元年开始到现在,能够进入第三轮的人,竟然只有一人! 那就是王承的兄长王治。 其他人包括王承在内,全部折戟沉沙。 而王治能够进入第三轮,靠的是当年儒法蜜月期的合作。 那个时候,儒家喊着‘外法内儒’‘以法饰儒’的口号,与法家一度亲密无间。 董仲舒的得意弟子褚大甚至曾经私底下说过‘法可定《春秋》矣……’ 意思就是——法家的思想,是可以解释和解决春秋之中记载的许多事情的。 是以,当初,同在河东郡之中的法家河东学苑与儒家的大阳学苑,走的非常近。 两个学苑的门徒弟子,甚至有人因此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譬如王承的兄长,就是娶了大阳学苑山长之女为妻。 不过…… 那段甜蜜无比的时光,随着石渠阁上儒法两派的公然决裂而破碎,更因为不久前的儒法大辩论而势同水火。 两者之间,再无合作的可能性! 大阳学苑的儒生,痛骂河东学苑的法家门徒是‘酷吏’,是‘残民之爪牙,害政之乱臣’。 而河东学苑的法家士子反喷对方是‘五蠹’之,是妨碍和扰乱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