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417章 第一个辞官的人 (第4/4页)
这也也算让他对家族有个交代,留住清名,将来复起也不会被人诟病,算是无奈中的保全之策。 但一个侍郎的‘辞官’,还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激起了朝野反对声的浪潮,更多的压力扑向以孙传庭为代表的朝廷。 重修《熹宗实录》是翰林院一些编修提出的,原本这种声音很正常,是基于对万历以来的各大案进行一个‘历史定位’,这件事也一直在做。 但随着孙传庭要对祖法进行改革,激怒了不少翰林院的大家。 现在的翰林院聚集了众多的大儒,是朱栩多年准备,囊括进来的。他们德高望重,陡然一发声,士林都要抖三抖。 原本打算对一些大案进行梳理,对一些疑案进行定论的人,立时被利用,裹挟,成为反对孙传庭的舆论先锋。 翰林院有编修的能力,却没有权力,因为翰林院现在算是大明的‘文学院’,可以承接来自礼部的任务,却没有决定权。 因此,最终的压力都集中在礼部。 礼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压力极大的部门,沈珣头发都白了不少,尤其是最近一些日子。 天天有一些长辈级的大家来跟你讲道理摆事实,只能听着,还不能反驳,只能笑脸附和,谁受得了? 现在这些人要修《熹宗实录》,原本也没什么问题,哪怕再忌讳的事情,他们这些读了一辈子书的人,春秋笔法那是娴熟的很。 但别有用心的人要借此攻击内阁,那就得小心谨慎。官笙的独断大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